人文實踐
多元文化
跨界視域
🔑【督導/教學/培力】🔑
碩士級實習心理師訓練督導與培力
大學部心理相關科系課程實習督導
醫學系之醫學人文支援實務教學
醫事人員PGY訓練支援實務教學
助人工作者(含新進)教學培力
專業志工/關懷人員教學訓練培力
長照個管/督導/照服員支援督導教學培力
國中、國小專任/兼任/認輔教師督導培力
🔑【方案/團體/工作坊】🔑
多元表達性藝術媒材工作坊/團體
芳香輔助 & 五感舒心工作坊/團體
內觀催眠自我安頓照顧工作坊/團體
「失智者-照顧者」支持工作坊/團體
認知促進 & 多元表達性媒材支持方案
照顧者照顧負荷減壓支持工作坊/團體
疾病適應 & 失落哀悼支持工作坊/團體
職場員工之心理健康辨識與評估工作坊
職場霸凌危機安心減壓支持方案/工作坊
職場主管與員工溝通合作之支持工作坊
護理職場新進人員支持團體系列方案
護理臨床教師/關懷小天使培力系列
警政系統關懷人員支持賦能培力方案
社區高風險家庭(親子)支持團體方案
校園(國中小)高關懷學生支持團體方案
特定群體性與親密關係主題系列工作坊/團體
🔑【心理健康識能/課程/講座】🔑
長照繼續教育(必修):「多元文化-在地文化」主題(本土/越南/印尼)、失智專業人員訓練8小時、失智照顧服務20小時、身心障礙支持服務20小時
長照繼續教育(選修):失智照顧者的壓力調適指南、壓力調適與因應(本土/越南/印尼)
長照認證系列:輔諮學會辦理長照Level-2心理師培力
安寧緩和 & 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系列主題
醫養結合「心」觀點
從善終到圓滿需要知道的「識」
我們與死亡的距離~臨近善終的最後一哩路
醫養結合心理照顧及人身風險系列(風險轉移)
性與親密關係教育、班級輔導、社區據點
死亡識能與生命教育/性心理健康識能
運動心理壓力調適專題支持系列座談
醫養照顧心理/風險評估與因應專題座談
與孩子談心、與孩子談性系列講座
大專生自我探索與生涯適性講座
社區居家田野實務之我要活下去~心理專業與跨團隊整合照護實務分享
社群媒體、代言的網絡世代中心理師的倫理探討
跨團隊心理照護-人文關懷「心」實踐
安寧/長照/失智/癌症/失落哀悼主題...
認知促進/照顧者支持與溝通主題...
催眠/芳香/多元表達性媒材主題...
親職教養/親子/伴侶/家庭關係主題...
職家平衡/退休生涯/醫養溝通及決策主題...
壓力因應管理/EAP職安講座/EAP關懷主題...
🔑【合作網絡體系】🔑
📎衛政網絡體系
臺北市北投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
臺北市士林區健康服務中心
臺北市大安區健康服務中心
金門縣社區心理衛生中心
新竹市衛生局
📎醫療長照網絡體系
盤古銀髮LaPangu
璞馨居家長照機構
綠杏萬芳居服機構
新北泰山奇蹟之家
長青護理之家
臺北市立聯合醫院
失智症日照中心
臺北市萬芳醫院
永和耕莘醫院
📎社政社福網絡體系
金門縣社會處/社福中心/家福中心
金門縣大同之家/金門家扶中心
花蓮縣私立信望愛少年學園
天主教善牧基金會花蓮光復中心
一粒麥子基金會花蓮中心
台灣世界展望會花蓮中心
📎職場企業網絡體系
台電北區工程處
交通部公路局
凱基人壽公益
天母新光三越
📎教育校園網絡體系
國立東華大學
國立政治大學
臺北市立大學
銘傳大學金門校區
康寧大學護理科系
實踐大學學程講座
嶺東科技大學通識
輔仁大學
蘆洲空大樂齡學習社群
臺北市中山區圖書館
新北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
金門縣家庭教育中心
金門縣校外會
金門縣全區國中小
花蓮縣中區國中小
臺北市成淵高中
臺北市至善國中
臺北市實踐國小
臺北市明道國小
📎軍警司法網絡體系
更生人保護協會新北分會
金門縣少年觀護所
新北市少年觀護所
警政署關老師專案
桃園市桃園分局
金門縣地方法院
📎專業社群網絡組織
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
臺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
新竹市諮商心理師公會
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
新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
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
台灣在宅醫療學會(北市聯醫ACP承辦)
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
📎其他
社區慈悲關懷據點...
長照/失智據點/里活動中心/社區據點
🔑【特殊榮譽/專書/著作/發表】🔑
🎶SNQ-國家品質標章
【SNQ續審】 2019至2021-策劃及主編:生策會國家品質標章-醫療院所類-醫院社區服務組(SNQ)標章續審作業。主題:全「心」啟航-全觀式社區居家心理整合服務模式(Navigating to New Direction - A Holistic Model for Community/Home-Based Psychological Services)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全觀心理健康中心。
【SNQ認證】2018-策劃及主編:生策會國家品質標章-醫療院所類-醫院社區服務組(SNQ)獲得認證標章。主題:全「心」啟航-全觀式社區居家心理整合服務模式(Navigating to New Direction - A Holistic Model for Community/Home-Based Psychological Services)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全觀式社區預防暨心理健康中心。
【COVID】 沈孟筑、林宛玲、王弈升、黃柔嘉(2020)。《「心」學習,零距離--心理健康數位防疫》防疫動起來! !Join Us Fighting COVID!-解決方案徵選。(2020.07.20)
【COVID】 蔡佳琦、王弈升、黃柔嘉(2020)。《疫起守護心希望》防疫動起來! !Join Us Fighting COVID!-溫馨故事徵選。(2020.07.20)
🎶專書著作
【手冊】呂宜峰、奧惟弈‧希當、羅智宇(2022)。咀嚼吞嚥障礙者及照顧者之心理支持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:咀嚼吞嚥障礙照護手冊,頁27-28。2022年10月出版。
【專書】黃勝堅總策劃-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團隊(2021)。失智症整合照護手冊-以人為本的失智症專業融合照護。臺北市:雙葉。(主筆CH9:居家認知環境設置篇章)。
🎶專業發表
【TSSCI】 林慧麗、蔡政融、顧維倫、王弈升 、卓淑玲、陳東家(2013)。『大學生注意力缺失/過動疾患反應評估量表學生自陳量表繁體中文版(C-CARE-SRI)』編修及心理計量特質分析研究。測驗學刊,60(4),767-790。
【期刊】王弈升、林秀玉(2020)。新進護理人員支持團體之初探─以北部某區域教學醫院跨團隊合作經驗為例。諮商與輔導,417,16-20。
【期刊】王弈升(2013).What's your Believe?新手諮商師與「關係」工作視框選擇之省思與提醒。諮商與輔導月刊,327,38-42。
【期刊】王弈升 、傅珮滋(2010)。團體諮商“覺察-同理”模式之發想及團體督導應用可能性之初探。輔導季刊,46(1),53-63。
【英文】Wan-Ling Lin,Yi-Sheng Wang, San Lee, Chi-Cheng Yang , Da-Chen Chu, Sheng-Jean Huang(2018). The effectiveness of a community/home-based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program for people living with dementia. Alzheimer’s disease international’s 33rd conference.McCormick Place,Chicago, USA.
【研討-口頭】王弈升、林秀玉(2019)。《心手相連》-北市聯醫新進護理人員支持團體2年執行成效分享。2019台灣員工協助專業論壇。交流會EAP Shower-專題報告,2019.12.06,口頭發表,於台北市。
【研討-口頭】王弈升、李珊、林柏傑、許慧珊(2018)。《心手相連》2.0-北市聯醫新進護理人員支持團體經驗分享。2018台灣員工協助專業論壇。演講會EAP Talk-專題報告,2018.10.26,口頭發表,於台北市。
【研討-口頭】王弈升(2018)。居家認知功能環境建置原則介紹。「107年失智症專業人員照護培訓-臨床及諮商心理師」。專題報告,2018.08..11,口頭發表,於台北市。
【研討-口頭】林宛玲、呂宜峰、王弈升、紀郁君、林柏傑、沈孟筑、李沂蓁、沈晏羽、李珊(2017 年 12 月)。失智症家屬支持服務模式。楊啟正。106 年度失智研討會,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。
【研討-口頭】王弈升(2016)。自傷議題的看見與省思~離島原鄉服務經驗。「105年新北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成果研討會」專題報告,2016.05.25,口頭發表,於新北市。
【研討-口頭】王弈升(2015)。在地紮根:離島與偏鄉諮商輔導工作實務分享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104年度全國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第1次業務推動觀摩暨第2季業務聯繫會議,2015.05.18,口頭發表,於金門。
【研討-口頭】王弈升 、莊錦智(2014)。在地紮根:金門縣校園諮商輔導工作推動及合作經驗之分析。第二屆兩岸四地學校輔導國際學術研討會,2014.07.05-06,口頭發表,於上海。
🔑【多媒體合作分享交流】🔑
🎬影音媒體訪談
【影訪】老幼共學 行不行?日照進駐小學爆爭議|華視新聞雜誌EP2339單元1(2022.11.04)
【影訪】揭密南韓新冠疫情推手 新天地悄伸台灣?|新神秘52區(2020.03.15)
📰平面媒體文訪
【文訪】AI陪聊夯 心理諮商界:恐致溝通障礙|聯合報/李青縈(2025.06.01)
【文訪】遠距諮商興起 心靈療癒服務無法可管|聯合報/李青縈(2025.06.01
【文訪】建立安全網,照顧你的心,擊退情緒病|常春月刊454期(2021.02.09)
【文訪】報仇有益身心?3招讓你能「好好」報仇|康健雜誌(2019.01.04)
【文訪】與孩子談生死議題?專家說從「四道人生」入手|康健2.0(2018.04.03)
📝投稿文章
【撰文】要做到「夠好」,就是「最好」的家長|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/專題文章(2024.04.02)